【缘起】
周五下午是打包被子的日子,泽泽还赖在床上不肯起床:
帆帆:“泽泽,快点起来了,我们要打包被子了。”
小雅:“老师,为什么每周五都要打包被子啊?”
悠悠:“被子打包回家可以让妈妈洗一洗、晒一晒。”
布丁:“我不会打包被子,你能帮帮我吗?”
“我也不会。”“这个太难了,我没办法。”面对“打包被子”难,我们和孩子一起开展了讨论。
【瞬思】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开展适宜的活动,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从小班开始,我们就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脱衣服、叠衣服、整理图书、整理被子、自主取餐等,幼儿在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
幼儿的被子一般每两周带回家清洗晾晒,每当需要带被子的时候,总有幼儿帮老师撑袋子、拉拉链下,最近几次带被子的时候,总有幼儿想尝试自己装被子、运被子。于是,老师决定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
【环境支持】
《评估指南》中提出了:“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还提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地需要。”
我们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围绕打包被子为主题,并收集了孩子们的各种表达的想法,极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探索打包被子的方法,从而提升幼儿的解决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们准备了画笔、表征纸等操作材料,供幼儿进一步探索、发现和记录。
【自然生长】
经过第一次打包被子,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对于打包被子,你们有什么想法?
放被子的时候,袋子的口太小 了,装不进去!
被子太胖了撑出来,拉不上!
卷被子不好卷!
我们发现,幼儿所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看到的问题。可以看出幼儿的问题来源于他们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而且很多问题是我们成人体会不到的,也让我们更了解了幼儿的想法。
烁烁:“把被子卷起来,就能放进去。”
悠悠:“为什么我之前卷被子的时候,被子容易散开呢?”
阳阳:“那把被子和垫子分开叠一叠吧,叠成小一点的,一个一个放进去。我来做给你们看。”
阳阳成功的把被子叠成方块装进袋子里,可是拉链拉不上了。他转到前面,又转到后面,调整了许多次,可拉链依然不向前移动。
小树说:“你可以一只手拉拉链,一只手把拉链对齐啊。”
阳阳:“可是我一个人拉不上啊!”
伊伊:“也可以找小朋友帮忙啊,一个人拉拉链,一个人对齐拉链,这样不就行了啊。”
泽泽说:“你们看,我有一个好办法。”只见泽泽将自己的套子的绳子一个放在左边一个放在右边,套子就长出一个大口子,泽泽就将被子放进去。
经过孩子们提出的各个好办法,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第二次打包被子。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折被子,但为了把被褥都放进袋子里,他们想办法通过与其它小朋友的合作以及借助床脚的力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得到了直接经验的学习。
【感受表征,倾听儿童】
凌宝(4岁4个月):“我今天把我的被子卷起来了,我按着一头卷啊卷,一下子就卷好了,就像一个轮胎一样,圆圆的。”
多多(4岁1个月):“这个是我,这个是我的好朋友笑笑,我们一起打包被子,我们在床上把被子叠起来,然后笑笑帮我把套子打开,我就把被子放进去了,”
【教育反思】
叠被子、打包被子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次活动基于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发现,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为指导,整个活动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教师在情感和行动上给与幼儿支持,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新奇的想法和有趣的创意真正实施起来,从而提升了幼儿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教育不只局限在集体教学中,更是贯穿在一日生活中。在家长看来,搬运被褥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而对孩子来说,也许蕴含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提出问题、尝试验证、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培养自己做事的责任感,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当然,还有孩子们在碰到困难不放弃,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坚持不放弃的学习品质更值得我们去看见!
正是这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教育契机,让孩子们在一点点成长,相信自己,打包被子,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