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蚕宝宝
作者:范宇 班级:小五班
【缘起】:
自然角来了好几位新朋友,小小的一条白里透着黑色,每天好像只知道吃呀吃呀,芒果和楚楚都很好奇这到底是什么虫子,每天都要在蚕宝宝旁边仔细观察很久,一起讨论每天蚕宝宝都有哪些变化。。
楚楚:“老师,这个白色的是什么虫子啊,它叫什么名字?”
芒果:“我知道它吃的是桑叶,它像毛毛虫一样。”
于是围绕着的不断长大的蚕宝宝展开了持续的探究观察记录。
【瞬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比如,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育和死亡的过程。”因此,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持续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让幼儿切实感受动物的生长变化,感受自身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环境支持】:
【自然生长】:
悠悠:“你们快看它们前面有什么动来动去的。”
皓喆:“我敢把它放在手上,我一点也不害怕虫子。”
雨晗:“我把它抓起来它会咬我吗?”
孩子们每天围绕着蚕宝宝,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蚕宝宝的头在不停地动啊动,是为了不停地吃桑叶,边吃蚕宝宝边长大,饲养盒里黑的小点点是蚕宝宝的“臭臭”。在进行家人时光之后,孩子们都知道了,蚕的“粑粑”可以做枕头,是可以明目的。
【感受表征,倾听幼儿】:
楚楚:“蚕宝宝每天都要吃很多的桑叶,希望他们快快的长大。”
哲哲:“蚕宝宝生活在绿色的桑叶,老师说这个叫桑叶,蚕宝宝吃了就能长大。”
【教育反思】:
万物复苏,枝吐新绿,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在五月悄然发生着,从卵到蚕,从蚕到蛹,从蛹到蛾。蚕的一生,经历着许多让人惊叹的变化,生命的力量在蚕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园的饲养活动是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张雪门提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幼儿园的资源利用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生活处处皆教育,自然角一小盒的蚕宝宝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点,那作为教师就要紧紧围绕孩子们的兴趣做探究,抓住孩子们的问题。,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加以整合和丰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追随幼儿,将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闪光一刻”或是幼儿急于想知道和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到活动中来。在此次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宝宝这短暂的一生,一起分享探索过程的乐趣和探索结果的喜悦。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研究探索,并从幼儿的个体表现、合作讨论、表征记录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抓住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