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美工区的桌底下传来了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恒蹲在桌底下剪纸,纸张洒落在地上,满地都是,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场景,似乎跃跃欲试要一起加入剪纸游戏中,于是班级关于剪刀的探究便开始了。
【瞬思】
班级幼儿对于使用剪刀剪东西很感兴趣,咔嚓咔嚓,没几下纸张就成了碎片。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通过使用剪刀来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剪刀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幼儿在使用剪刀过程中的安全,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使用姿势。
【环境支持】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在区角中增添一些材料,比如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底板纸张、不同类型的纸张供幼儿剪、带有不同线条的纸张鼓励幼儿沿边缘剪、乳胶、胶棒等,鼓励幼儿将剪完的纸拼贴在底板上,制作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提供与班级人数相同数量的剪刀,将剪刀使用注意事项打印下来粘贴在拿取剪刀处,提醒幼儿小心使用剪刀,掌握正确的使用姿势。
【自然生长】
一、随意剪——激发和保持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发现一恒偷偷剪纸的事件时,我们在班级中立马进行了讨论:怎么剪?剪什么?几个人去玩等,激发大部分幼儿的兴趣。“那用小剪刀要注意些什么呀? ”“不能剪到手指;不能戳别人;用好了要关上 ……”了解了孩子们已有的安全经验后,我补充了两条:1.在递剪刀时要将刀口关闭后捏在手心里,将把手传给别人;2.剪刀放入剪刀筒时,将刀口朝下。
第一次投放材料:纸箱板碎片、素描纸、报纸、卡纸、有轮廓线的海绵纸。
幼儿在随意剪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质感的纸张所带来剪的体验,知道纸箱板是硬硬的,需要很大的力气去使用剪刀才可以剪的动、报纸很轻,剪刀咔嚓一下就可以剪断......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同纸张所带来剪的不同感受。
辰辰:剪的这个纸很漂亮,像穿的花裙子一样
墨墨:是呀,我这个剪得像个大蛋糕
当幼儿提出这些想法时,我也进行了思考,如何将幼儿的作品、创造想象呈现出来,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呢?剪的纸扔进垃圾桶里也是浪费资源,于是就此我们展开了讨论。
二、有目的剪一循序渐进,获得技能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初创立的一个重要概念。“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同样获得了使用工具(剪刀)剪出“作品”的成功和满足。根据上次讨论的内容,剪刀乐区域中材料有所调整。
第二次新增材料:颜色、形状、材质各异的底板若干;胶棒、乳胶等。
幼儿在使用剪刀剪纸的过程中不仅发展小肌肉动作、感受使用剪刀的乐趣,也提高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裁剪,将自己需要的形状剪下,粘贴在各种样式的底板上。
在游戏中,幼儿小心翼翼地重复使用自己剪出的“远处的山”“小花猫” 各种图案;在剪纸时,幼儿更珍视每一张纸,并赋予每张纸片灵性与生命……这样一种生命体验与感受,符合了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泛灵论”的心理,符合了幼儿头脑中诗意、童话的世界,也在无形中激起了幼儿的创造潜能。
延伸活动:《小小理发师》
在提供的纸张中,最快使用完的是画好线条的海绵纸,幼儿似乎都想挑战一下沿线条剪的游戏。在《指南》中也指出,小班幼儿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组织一次讨论。
师:在剪刀乐游戏中,最快用完的是什么纸呀?
妍妍:黄色的纸,上面有一些线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沿着边线剪,可以再去美工区试试看!
教师创设游戏情境:理发师,鼓励幼儿在剪刀乐区域中利用剪刀给纸筒宝宝理发,发展幼儿沿直线用剪刀的能力。
【感受表征,倾听儿童】
游戏内容:将海绵纸剪成绿色的碎片,粘贴在黑色长方形卡纸上,组合成高低错落的三角形大山。
俊然:这边的是小山,另一边是大山,山上有绿色的树,山离我们远远的。
游戏内容:将粘土平铺在卡纸上,将木棍树立在粘土上,作蛋糕状。
橙子:妈妈今天过生日,这是我做的生日蛋糕,是奶油味的,上面很多蜡烛。
游戏内容:将木片和石头进行创意拼搭组合,木片作为鱼儿的身体,石头则是身体内部。
婷婷:小鱼的身体和尾巴连在一起,今天它在大海里吃了很多好吃的,吃的饱饱的。
【教育反思】
从起初的偷用剪刀,到之后的逐步熟练使用剪刀,教师要做到的是追随幼儿的兴趣,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一次提供材料时,只考虑到剪的技能,关于剪完以后的纸将何去何从,幼儿给出了想法,于是第二次增设各式各样的底板,幼儿自由创作,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对底板、材料等进行选择并大胆裁剪,制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在幼儿的一生中,需要接触、学习和驾驭的工具岂止一把小小的剪刀,学习用的各式笔、尺、橡皮,劳动用的扫把、铲子、榔头,通讯用的电话、手机、网络,观察用的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从工具说去,我们又有多少知识和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
在陪伴幼儿学习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其实,人的一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学习,都不可能“穿越”过尝试、探索、练习、巩固、发展、掌握等等这一系列程序而自然获取并驾驭,陪孩子走过他的孩提时代,欣赏孩子童真美好的一切,感受生命积极求知的力量,然后,蓦然回首间,我们会突然发现孩子每天的发展与变化,有时就是一种“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