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秋末冬初,风推着云彩乱转,太阳也把它滚烫的脸埋进云彩的怀里,仿佛在云彩的怀里撒娇似的,而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孩子们的晨锻拉开了帷幕。定睛望去,不远处的泽元招呼着旁边的阿梓,两个人窃窃私语着,蹑手蹑脚地俯下身子,“哈哈哈!抓到啦!你们看,我抓到啦!”阿梓兴奋地大声喊道。大家听闻忙凑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阿梓手里的这个小玩意儿。而一旁的泽元却转头向班级方向一路跑去。
默默:(6岁5个月):“是什么?是什么?我看有点像什么昆虫?不像蝴蝶,它没有蝴蝶美丽的翅膀!”
豆芽(6岁4个月):“我刚刚也看到它了,跳得好高,我觉得应该是螳螂!”
兰兮(6岁4个月):“哈哈哈哈!我的答案可跟你们不一样哦,我觉得是蚱蜢!”
幺幺(6岁3个月):“给我看看,给我看看,这哪是蚱蜢嘛,这就是蚂蚱!”
桃子(6岁10个月):“我也觉得是蚂蚱!”
洋洋(6岁7个月):“是蚱蜢!”
【瞬思】
陶行知先生曾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小蚂蚱的到来召唤出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他们对有生命的昆虫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好奇,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老师就要做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追随儿童的兴趣,让话题变得清晰化、有序化。让谜底慢慢浮出水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爱上探究。
【环境支持】
“生活即教育”,作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我们秉持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探索生活中有用的素材,并积累对孩子年龄特征等的理解,不打扰、不干预孩子们探索,在孩子探索“前”做好充分的环境、材料的准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需要,同时提供最大的机会支持幼儿自发学习。
在开始的讨论中,有的孩子觉得是蚱蜢,有的孩子觉得是蚂蚱,既然问题得不到答案,为何不放手给孩子自主探索、获得成就感呢?于是,第二天在此基础上,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索工具(放大镜、捕捉网、昆虫盒等)、画笔、观察记录表,孩子们带上工具、自由分工进行探索。
在阅读区我们也更换投放话题相关书籍,添加了图书二维码,孩子自行听说绘本就能得出“它是蚱蜢不是蚂蚱”的结论;同时也提供录音笔、表征、画笔等工具,支持孩子将绘本里的故事通过自己讲述或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留存,并将自己的发现与收获与同伴、老师分享交流。
桃子(6岁10个月):图书角的绘本《飞吧,蚱蜢》说了蚱蜢的形状和他的颜色,还说了它生活的地方,一般的地方可找不到它哦,我刚听完这本绘本,让我来给你们揭开答案吧!
【自然生长】
初步探索后,孩子们对蚱蜢的兴趣有增无减。寻宝时刻,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自主探索,快乐极了,归途中总能看到他们得意地与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次日,下过雨后的泥土更加潮湿,蚱蜢也活跃在泥泞中,孩子们走过沾满露水的草尖,在泥泞中寻找蚱蜢。
【看见表征,倾听儿童】
兰兮(6岁4个月):每天中午的寻宝时刻时是我最喜欢的活动,我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蚱蜢一跳就可以跳很远,我和一言都很喜欢!
幺幺(6岁3个月):蚱蜢是我们新发现的玩伴,它能够跳得很远很远,而且很高,我们那天在户外跟它一起比赛跳远,它真的好厉害哦!
【教育反思】
放手儿童,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超能力展现,当我们学会以幼儿为主,坚持幼儿为本,秉持着“幼儿为前,教师为后”的原则,坚持做一个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引导者,并为他们及时提供真实、自然,满足其需要的环境与材料时,当每个孩子都处于被接纳、被尊重、被允许的心理环境时,那儿童在对自然主动认知和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在各种有需材料的支持下他们会沉浸于探索之中当我们学会放手儿童,他们的探究能力、社交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等会联合同步发展与提升,他们会逐步形成认真专注、敢于探索和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而这些品质的形成对其进入小学以及未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生活与自然,他们的探索兴趣还在持续;他们的语言表达还在丰富;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在提升,让我们一起带着欣赏的眼光和支持的态度,支持孩子们的继续探索吧!
撰稿:王子瑶
校对:卢静
审核:陈娟